![]() 李浩,硕士,当代书法名家,语文高级教师。1971年出生于广东湛江,幼承庭训,6 岁起习字,从颜、柳入手,涉猎颇多,青少年时期曾师从当代名家苏宪章教授学习文史、书法、篆刻及国画, 坚持研临钟、王、 颜、柳、董、邓诸家书作及智永千字文,《灵飞经》、张迁碑》、《元怀墓志》等碑帖三十余载,后又幸蒙启功、张桂光、梁南生等当代名师名家指点笔法。 热爱教育工作,曾在国内多种刊物发表教学论文多篇,编著《中学阅读教学设计方案40例》,主编《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名著导读·经典外国小说》、“读·品·悟”系列丛书7本、“读名篇·学写作·懂人生”系列丛书3本,参编教材1本,教辅书2本,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课题2项、区级科研课题2项,获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一项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在追求 "意端锋纯"的路上 幼时习字, 写字其实是修身之学,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。中国古典文化之根在于儒学,"儒"旁有"人",儒家讲究的是学问与做人并重。这就是"修身"。然修身之本不在于学,而在于"正心"。所谓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,究其本,仍在于"正心"。所以"心正意端"应是学书之本。用心诚正,别无旁骛,思虑自然清纯,所谓"意诚言必中,心正思无邪",就是这个道理。换句话说,一个人在写字的时候心正意端,字形就是端正的。此其一。 "意端"含义之二,是指习字者的追求。用心不放在成家获利上,不心浮气躁,不急功近利,字才能写。大凡"简单"之事,做好甚难,须耐得住寂寞,舍得下苦功方可,练字之道正是如此。事实上,古往今来,也没有哪位大书家是为了成为所谓的"书法家"而练字的,至于后来成为大书法家而名垂千古,大都是"无心插柳"之事,是后人冠以的称号而已。从练字的过程看,一笔一画虽看似简单,其实内蕴丰富,变化无穷,绝非一朝一夕之可达成,这就是史上各大书家都是大器晚成的原因。练写字,只是为了把字写好,写出自己想要的某种东西,而不是其他。所以练字要摒弃功利之心,所以我是不赞成所谓"青少年书法家"之类的说法的。 "意端"含义之三,是指取法要正,笔出有源。笔墨纸砚,为历代书者把玩数千载,已有一定的规范与标准。取法古人,笔出有源,遵古而不泥古,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,这才是习书者应该持有的追求。元代大书家赵孟頫所说"结字因时相传,用笔千古不易"就是頫这个道理。不过赵孟这句话,除了谈结字及用笔问题,还涉及了笔法境界的问题,即"锋纯"的问题。"意端"其实仅仅是习字者的一个基本功。真正的好字,体现的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"规范""端正",更主要的是"纯",我称之为"锋纯"。印刷字体,个个端正规范得很,但我们只认为那是"字",仅此而已,为什么呢?因为它们体现的只是"端正"的自然性,而无法表现出书者注入其中的"意"。练字修心到一定的高度,品格修养外化在一笔一划之中,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"纯"。古人论运笔,以"锥画沙""屋漏痕"为喻,又有"力透纸背"、"意蕴深厚"、"神采飞扬"之说,其实就是"纯"的不同体现。修炼学说中有一种"天真的理性"的说法,形象的比如,就是一个人如婴儿一样天真的同时又具备成年人的理性,书法之与此同理。不同层次的"纯"才是真正书法不同层次的表现方式。当然,能做到"纯",这样的字非常难得,因为,能写出这样字的人,其修为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一般世俗的认识了。 意端而心正,心正而平和,平和中体现出清净无为的状态,习书路上,我应当追求的可能就是这种东西。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与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交流合影 | 与赏识教育创始人、教育家 周弘教授在一起 |
赠与水井坊之父姜杰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与中国美协理事陈永锵老师交流合影 | 与中国著名画家卢延光老师交流合影 | 与广州文联副主席巫水标老师交流合影 |